嘴砲很強,但其實包含了很多理論,有被發卡經驗的人應該更可以體會...
愛人跟被愛,並不是只有四個字那麼單純而已,也比三角函數難上100倍。
我討厭自以為是的關心,雖然我有時候也會這樣 = ="
作者: filwmiranda
「對不起,我今天不能去。我爸爸來台灣,我想陪他吃飯。」
她從電話那頭傳來微弱的聲音,語調中蘊涵著虧欠,
我不忍表達我的失望,不忍說出我期待策劃今晚已久
更不忍告訴他,我們已經好久沒有好好說話了
「沒關係,還好妳有事前跟我說。只是少買一人份的火鍋料而已嘛~」
身為一個華僑,爸爸來台灣陪吃飯很合乎邏輯,
天經地義的程度只差沒從褲襠掉出鈑手而已
所以我只能摸摸鼻子,說沒關係。
「好像參加的人很少,不如我們約改天吧?」
我拿起超市菜籃的蘿蔔、肉片、火鍋捲,一一放回原本的地方,
臨走前一邊打電話跟其他人說改時間,一邊忍受收銀機內小姐異樣的眼光
沒關係啦,反正期末大家都很忙,之後有的是時間。
當然這樣的自我安慰
在我看到她與學弟撐著傘在後門一起出現,
走往斑馬線去買晚餐時終於瓦解。
喔,原來她爸年紀變小了,我悠悠地想。
很多時候我們不解疑惑,
為什麼我的用心你都看不見,一切只是我一廂情願?
我精心計畫好的一切,用心準備與布置,
想好許多出包時應變措施,
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到頭來還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很多時候我們困頓抓頭,
為什麼我的好妳說妳都知道,效果卻都像過眼雲煙?
用「好人」搜尋CATCH版的文章,你將會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CATCH版中,有141篇(until 2009/12/27 )有關「好人」的文章
其中大部分是在論述好人的特色與壞人的區別(約80篇)
,或是好人與壞人似乎很難區別(上述80篇的後續討論串)
也有的是在說明一個人為什麼變成好人(約40篇)
或者抱怨不想變成一輩子的好人(約20篇)
「喜歡你就是喜歡你
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喜歡的話 什麼都不用做也可以在一起
不喜歡的話 做的再多也只換來感動
感動久了 做再多只是麻痺」(lizaazil)
「放下自己的得失心多替對方想想,能讓自己更加快樂」(yoyu520)
「把眼睛放在關注別人的需要上」(orgasmclub)
這些文章不約而同地指出一件相當重要的事
「在使用好人技能之前,請替她想想,什麼才是她『真正』需要的?」
好人與正牌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好人只會做「自以為對對方好」的事情,
在一個「我是好人」的正向(?)幻覺之中
萬探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都看不到
你或許會說,哪有,連我周遭的朋友都說我對她太好了。
沒錯,你朋友說的對,但是,那是因為他們也不懂什麼是真正的需要。
你花很多心思籌備聖誕節的活動,想說趁機衝一個,結果還是被打一槍
心想為什麼我的努力都白費,學弟隨意的邀約卻如桌上拿柑?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所有的「好人行動」
其實行為的出發點還是只為了你自己。
你想討她歡心,想在他面前形成正面印象,司機,請客,修電腦
你想辦火鍋大會,Party,甚至安排出遊
每一個行為都是刻意為之,把委曲都吞肚裡,笑容強堆臉上
為得只是得到她的一抹微笑,看似很苦情,很壯烈,很為他犧牲
但這背後的動機,是否只是為了讓對方喜歡你?
是否有考慮,她是不是真的想參與?還是只是不好意思婉拒?
若你所做真的是她的需求,又是什麼讓她猶疑?
她的反覆與謊言中的善意,究竟想透露什麼訊息?
或許,文首的父親與學弟都不是她的重點,
或許,她是想要預留一晚上,趕快與學弟買完晚餐迅速吃完趕報告?
幾乎所有以「表現動機」的行為都是相當有風險的(曾寶璐,2005)
許多為了提升自尊而從事的行為,到頭來反而讓自己受傷害(Croker, 2005)
而抱持著「希望別人看到的,是好的自己」想法的人(contingent SE),
生活適應也比較不穩定,簡單的說,就是
「心情的好壞,取決於她的評價高低」(Knee, Canevello, Bush, & Cook, 2008)
當一個人意識到,他必須負擔你的歡喜憂愁的時候,壓力便開始萌芽。
「關心是壓力,請別再繼續。」(Iris, 2004)
奇怪了,關心怎麼會是壓力呢?
當一個人了解到,她要的你給不了,你要的她做不到,壓力便會成長茁壯。
她要的,不只是接送,不只是修電腦,不只是請吃飯、送禮物與陪伴
你要的,當然也不只是上面這些,只是兩人要的東西不同。
她要一個真正能引導她解決她人生重大問題的人
她要一個能帶領她成長的人,而不是等著登大人
她要的是她崇拜,而不是崇拜她的人
你要得不多,很簡單,也很難,就是她變成你女朋友,
可是上面這些你都作不到,需求不對等,所以屢屢失敗
以上的文字看起來很合理,
過去許多文章也都相信上面這種「理性」的需求法則
殊不知這樣的說法有一個漏洞,那就是忽視人的性衝動。
「你喜歡怎樣的男生阿?」
「不知道耶,看感覺吧。」
「總有一些條件吧?」
「恩…不用長得很帥,最好會一種樂器,只要有上進心,沒有錢沒關係。」
當你傻傻地相信之後,努力地學樂器拚業績,
最後發現她跟一個帥哥小開在一起,
然後只好默默回版上PO文「人帥真好」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難道長得帥等於開外掛,回報官方還說不犯法?
究竟,是長得帥有用,還是「懂得傾聽對方需求」有用?
如果,你只想要把到手,那麼很遺憾的,外貌吸引力的確有很大的優勢。
如果,你想要相處長久,那麼很幸運地,傾聽需求是關係變長遠的開始。
(Buss, David, 2003; Langlois, Kalakanis,
Rubenstein, Larson, HaUam, and Smoot, 2000)
前陣子我去美國參加親密關係研討會
(會議中討論從如何認識,追求,我和你只是朋友,交往,維持,
到分手療傷,婚後經營,孩子養育,「我和妳連朋友都不是」等的過程),
一個研究者問了這個廣泛的問題(IARR,2009):
「男生與女生到底能不能當好朋友?」
他經由網路施測,調查各年齡層的人,超過80%的人答案是Yes
其研究也發現,不能當好朋友的原因只有一個,
就是其中一個人有性上面的好感,一個人卻沒有(Felmlee& Sweet,2009)
Reeder早在2000年就注意到這個現象,
他在一篇看似悲哀的論文
「I Like you... as a Friend」(沒錯,社心的Title大都是這麼有趣)之中
區分「好人」朋友與「伴侶」(男女朋友)的吸引力有何不同
結果發現,相對於「伴侶」,那些「好人」朋友不是沒有吸引力
而是只具有朋友或興趣上的吸引力,
而真正決定是否能在一起的「sexual attraction」與「Romantic attraction」
「好人」朋友在這些項目上的得分都很低。
談了這麼多,怎樣脫離好人魔咒,邁向閃光之路?
Lin提供一個有趣的思考,
那就是在無腦幫別人之前,先設法讓別人心甘情願地幫你
這件事情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人際關係的歷程中不變的事實是
「我們會幫助自己喜歡(或至少有好感)的人」(詳參卡內基人生指南)
所以當我們幫助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便會想:
「為什麼我要幫他呢?應該是我也滿喜歡他的吧?」
於是,便進入了自我說服的歷程。
具體的作法如:請她幫你買飲料,跟他借筆記等等
然而,這種想法有一個致命的缺陷,
就是對方真的會走向自我說服嗎?
「煩死了,又叫我幫他買飲料,要不是因為我不好意思拒絕他…」
一味的要求讓別人幫你
這樣做風險很大,感覺又像是策略地讓對方喜歡上你
改良之,比較好的作法是加上幾個步驟變成:
(1)認識彼此的需求(自己提出,或傾聽對方)
(2)→共同完成
(3)→形成互惠循環
接受並表達自己的需求,
諒解對方真正的需求,不是一味衝衝衝,當一個「路人也能取代」的工具人
所有的情感連結機互都是建立於互惠的基礎上的(Thibaut & Kelley 1959)
所謂互惠的意思是「我對妳好,你也對我好」雙方面的付出
而達成互惠的捷徑之一,就是建立一起共事的機會
一起做菜,一起讀書,一起討論功課
一起的意思,是雙方都有付出,
因為你也付出了,我也付出了,關係變成雙向的
這種share experience,是讓彼此形成緊密連結的關鍵(Johnson, 2004)
雖然不見得最後能修成正果,至少付出的過程中也還算甘苦與共
真正設身處地考慮「彼此」的幸福,才不會一直困在好人迷宮受苦。
感情的路上我們都在學習,一路風雨,但也因為還沒封頂遊戲才玩得下去。
==
人稱為方便設想故,可視為隨機編排
章首故事修飾自真人真事
所有研究變項僅描述平均值,尚須考慮個別差異
- Dec 28 Mon 2009 18:27
好人,再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