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編輯部     內容由 數位時代雜誌 提供

焦點城市-北京

為了二○○八年的奧運,北京整個動起來了。各火車站的電子跑馬燈上標示了奧運倒數計時,北京街頭祝福奧運成功的標語迎風飄舞,高樓大廈、新建公路、地鐵的收尾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為了迎接奧運而大興土木的「鳥巢」國家體育場還在加緊趕工,而計程車司機、小吃店老闆娘也掀起學英文的熱潮,希望在能在外國訪客前秀上兩句。

正如同日本在一九六四年的東京奧運,展示了它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生。中國將在這場砸下重金舉辦的北京奧運上,登上舞台宣示中國崛起,一方面對外展現其邁向現代化的企圖心,也藉此向老百姓證明國家的聲望正在恢復。

儘管奧運為中國開了一道面向世界的窗,但也帶來眾人對其他問題的關注眼神,包括長期備受爭議的人權問題與環保。「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是中國奧運的口號,但要怎麼處理這些棘手的「世界課題」,可說是後奧運危機。無論如何,北京從今年起將匯聚全球目光。

最全球化的城市-新加坡

作為一個沒有自然資源和經濟腹地的城市國家,新加坡在面對人口減少、產業空洞化的課題,嘗試了很多新途徑來找出路,這也讓新加坡連續蟬聯最全球化的城市。首先,面對人口外移、低生育率,新加坡敞開大門開放移民,讓高學歷、高經濟能力的外國人在新加坡落地生根。新加坡素來以多種族融合著稱,再憑著完善的硬體基礎建設、外語環境與良好治安,使外商進軍亞洲首選就是新加坡。

為了提升經濟,新加坡也揚棄不少威權統治的堅持,像是二○○二年首次開放克拉克碼頭有徹夜狂歡的酒吧,因此還修正了不得在桌上跳舞的法令;離新加坡商業金融中心不遠的濱海灣(Marina Bay),計畫在二○○九年開放賭場,屆時可望湧現大量商機。今年新加坡將完成和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這對搭上全球化浪潮是很重要的一步。前總理李光耀曾說,要讓新加坡成為「熱帶版」的紐約、巴黎和倫敦綜合體。在新加坡不斷大幅改變躍升中,也許將成為可能。

做一個未來在等待的T型人才

全球人才合作已成趨勢。過去用外包的方式讓全世界的員工成就一家企業,現在參與合作的對象改變了。外包最初指的是,企業將生產鏈中低階的勞力工作移往成本低廉地區,也就是全球勞動力集合。而後外包轉向工程師,如印度工程師、台灣ODM廠商,也就是全球技術人才。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說法是,這是從勞力套利(Labor arbitrage)轉為知識套利(Intellectual arbitrage)。但現在,大企業要的是你的創意腦袋。

套句IBM資深副總裁尼可拉斯.杜諾菲歐(Nicholas Donofrio)的說法,他認為未來的企業是全球整合企業,而未來最受歡迎的人才就是「T」型人才。T型人才具備對技術、產業與商業模式的廣泛了解,但同時擁有自己的專業。T型人才懂得開放(openness)、合作(collaborate),並且以全球為思考單位(think globally)。

太空能源爭奪戰一觸即發

地球上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處女地嗎?很多國家認為已經沒有了。冷戰之後停滯一段時間的太空爭霸,現在又有復甦的跡象,資源與通訊是兩大主因。

在地球資源耗竭的危機意識下,各國紛紛將希望寄予太空。科學家在月球上發現名為氦三的元素,可望成為取代石油的替代能源,月球現在就像是個無人開採的大油礦。

中國已發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日本亦發射「輝夜號」探月衛星,印度與南韓也緊鑼密鼓計畫於二○○八年發射探月衛星,美國的亞特蘭提斯號也會在二○○八年發射。急遽的腳步其實都是為了新能源,太空能源爭奪戰一觸即發。

氦三是美國阿波羅太空船發現的月球元素,它的發電量驚人,無污染也幾乎沒有放射性副產品,不過地球上的含量稀少,以致於各國對於到月球上開採興趣濃厚。

除了太空資源外,民生太空工業也備受矚目。二○○六年,歐洲在民生太空領域已投入六十億歐元(約新台幣二千八百五十八億元),搶下全球四○%的衛星製造市場。舉例來說,歐盟主導的「全球環境暨安全監測」計畫(Global Monitoring for Environment and Secrity, GMES),就是利用衛星觀測地球,提供如環境污染、洪水、火災或地震等資訊。該計畫還能夠觀測農作物生長情形,以及海洋漁貨分布狀況,有助於農漁業經營。

另外,衛星系統還提供電訊、視訊播送、全球定位系統以及全球數據傳輸等服務。就連網際網路之父溫瑟夫(Vint Cerf)博士也正在研究星際通訊,試圖在星球之間架構網際網路。溫瑟夫目前在Google任職,Google亦表現對太空探險的濃厚興趣,甚至懸賞二千萬美元,給任何一間能登月並架設攝影機傳送畫面回地球的民間公司。

最有趣的一點是,原本太空探索代表的是人類征服世界的野心,也是科學和科幻的交界處,未知的太空與對外星人的想像,如今已被具體實際的民生問題所代替。

無痕生態旅遊-南非

一起去親近獅子吧!回歸大自然、和野生動物接觸的生態旅遊,無疑是目前最吸引人的活動之一。南非多年來大力投資觀光業,甚至將環境與觀光列為同一部門(environment & tourism department),目前是全球生態旅遊的代表國家。

南非有一座克魯格國家公園(Kruger National Park),面積約兩萬平方公里,約是台灣的三分之二大,內有上百種動植物,包括獅子、大象、河馬、花豹與羚羊等,讓遊客可與野生動物做近距離接觸。另外,南非賞鯨業也有嚴格限制每個區域能夠行駛的船隻數量,賞鯨船大小與行駛方式以盡量不影響鯨豚活動為原則。生態旅遊是一種考量生態平衡的觀光模式,也就是在維持當地自然景觀的同時,讓地方享受觀光帶來的收入。藉由發展觀光,一方面提升觀光客的環保意識,另一方面則利用所得保護自然環境。生態旅遊也能夠提升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當居民了解到地方景觀的經濟價值後,就不會輕易砍伐森林或濫捕濫殺動物。

生態旅遊也叫作「無痕旅遊」,顧名思義就是不干擾當地生活、不留下旅遊痕跡的觀光方式,對觀光客來說是較為嚴苛的旅遊方式,會限制遊客的數量,並盡量使用當地居民的服務,以自然體驗為重點,採用低環境衝擊的住宿與活動方式。 如馬來西亞的塔曼尼加拉國家公園(Taman Negara National Park),所有遊客需從國家公園外的村落搭船進入塔曼,僅提供由國家公園導覽的配套行程。飲料罐也有高價押瓶費,讓遊客主動回收空瓶。另外,園方還架設和雨林樹冠一樣高度的懸空步道,減少遊客踩踏地面,影響雨林植被生長。

另外,澳洲大堡礁海洋公園(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則嚴格禁止遊客觸碰珊瑚礁。園方並和當地原住民合作,開放部分地區供原住民捕魚,遊客則以參與生態體驗的方式跟隨。共同營運的制度,一方面保留原住民生活,另一方面也創造旅遊吸引力,原住民亦可享有部分觀光收入,一舉數得。 台灣近年來也陸續以生態旅遊的概念發展觀光景點,比如澎湖風櫃、武陵農場的櫻花鉤吻鮭、七股潟湖及黑面琵鷺生態保護區等。生態旅遊或許能為台灣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衝突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全球能源基礎建設

全球因能源危機帶動新一波基礎建設,與能源基礎建設相關的企業將有很長一段好日子可過,包括全面更換白熾燈。替代能源如太陽能、風力、生質能的發展,也將帶動運輸工具、建築的大翻新。以台灣為例,經濟部能源局制定「照明節能推動方案」,要求公家機構在二○○八年底前,以省電燈泡全面汰換白熾燈。第二階段則是從省電燈泡改為能源效率更佳的LED燈泡,例如高雄市就於戶外舖設太陽能路燈。如果一切照進度來,綠色台灣的藍圖指日可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bu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